当前位置:爱职场 > 职场指南 >

求职者,没有象样的衣服出来找工作

求职者:没有象样的衣服出来找工作

2020-06-19 22:05:43

  部分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压力?

  蔡华说,去年12月份,学校召开双选会,自己充满信心到重庆一家企业投简历,招聘人员看他一眼说:你能不能穿套像样的西装再来?当着同学的面,蔡华很尴尬。他说,一些经济困难的女生被迫办理了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或借钱购买化妆品和服装,以期找到好的职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用人单位就有一千个用人标准。很遗憾,在用人单位以貌取人这个命题上,我们听到了太多情绪化的所谓民意声音,最基本的逻辑是:我没有钱,所以你无权教训我穿什么样。客观地说,企业不是办慈善的,只要不违法违规,它有权在招聘条件上要求、甚至是苛求我们的任何求职者,尤其是公众型、客户型单位,招聘一个不懂礼仪、不会穿衣的尽管合乎民心、但不合效益和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招聘单位一味地选美成风就很有道理了,但是,市场自有市场的游戏规则,我们口水化地义愤人家招的是不是绣花枕头显然是越俎代庖。

  在我们习惯性地骂完用人单位之后,为什么从没有去反思另外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我们为什么不会穿衣了?二是我们为什么就没有象样的衣服出来找工作了?其实,象样的衣服未必就是锦衣华服。

  中国的穿衣戴帽向来很有讲究、是很象样的,这和GDP历来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仪表仪容展示的一种风度与气质,可惜的是,我们在衣服质地本身之外,已经不大懂得如何穿衣了,举手投足间已经丧失了一种习得性的传统优雅:不会象样地穿衣、不会象样地排队、不会象样地谈吐……

  这也未必能怪学生,在整个教育的维度里,我们离生活性、交际性审美的距离早不是十万八千里了;其次,没钱买衣服当然不能原罪,但用人单位爱美之心显然也不是谴责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这个矛盾恰恰在于:是什么样的制度和体制让我们的应届毕业生连买件象样的衣服都捉襟见肘了呢?

  花在全世界最昂贵的中国高等教育上的学费如果能省下来几个百分点,足够我们的这些穷孩子买几套象样的衣服了,不要说在国内应聘,就是去国际,怕也不至寒酸,问题是:我们本该用来扮靓青春的那笔血汗钱去了哪里呢?它去充当了我们看不见的沉没成本。现在,我们却只能骂招聘方的无情,但,我们为什么不去同样义愤填膺地问问:我为什么买不起一件象样的衣裳呢?

  我为什么没有象样的衣服出来找工作?这是我们面对以貌取人的招聘单位应有另一种理性。过度以貌取人是不对的,但是,穿套象样的衣服真的就是架在求职者脖子上的刀子吗?在这个求职尴尬里,无辜的大学生也许并不只是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刻薄和羞辱吧。